“土坑酸菜”企業陸續復工,食品安全真的能夠做到位嗎?

發布時間:2022-05-30

今年三月,“土坑酸菜”事件鬧得沸沸揚揚。被工人直接穿著拖鞋甚至光著腳踩來踩去的酸菜,已經被丟上煙頭等雜物的酸菜,最后可能變成方便面里的料包,或是作為單獨封裝的食材原料,進入消費市場,食品安全問題屬實令人堪憂。事情被爆出來后,以插旗菜業為代表的多家上游生產企業進入停業整頓期。如今,情況是否真的有所變化呢?

據悉,近段時間以來湖南華容縣因“土坑酸菜”事件被按下“暫停鍵”的芥菜加工企業中,已有十余家通過驗收并陸續復工復產。其中,插旗菜業及相關負責人在完成548.8萬元的罰款繳納以及整改驗收后,早在4月下旬就開始逐漸恢復生產。經過這番“風雨”后,可以看到當地主要進行著兩方面的整改。

  一是加快建設標準化的腌制池。近日,華容縣人民政府印發《華容芥菜原料標準腌制池建設三年實施方案(2022-2024年)》,提出加快芥菜原料標準腌制池建設,實現芥菜產業轉型升級。方案指出標準腌制池三年建設任務,其中2022年計劃建設16萬立方米,2023年分別建設10萬立方米、4萬立方米,明后兩年建設任務可根據實際進行調整,計劃三年新增腌制能力30萬噸。

  同時,方案中還明確了腌制池的建設標準。如腌制池內壁須采用環氧樹脂等食品安全工藝,池底預留污水收集孔;腌制區域內配套循環道路,按需配備地磅設施、污水處理設備或污水收集池、通風設施等安全防護措施等。面向從業主體擔心的成本上升問題,方案還提出,將通過財政獎補、金融支持、用地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,推進標準化腌制池落地。

  二是利用現代化手段對生產過程進行監管。在華容縣,針對事件曝光前已經進入土坑腌制的酸菜,當地監管部門已在農田等重要節點安裝了攝像頭,著力實現對土坑酸菜腌制過程進行監督管理,避免出現有人在土坑中抽煙等情況。

  酸菜作為一種發酵菜,在傳統工藝下有著制作周期長、品質不穩定、成本居于高位等特征。隨著現代生產工藝的不斷發展,研制適宜的發酵劑、打造高標準的標準化腌制池,實際上已經能夠為酸菜生產提供更為高效的模式。但據早前披露的相關消息,可以看到標準化的生產確實存在,但由此得出的酸菜大多供給國外,進入國內消費市場的則是我們看到的“腳踩酸菜”,這樣的雙標顯然讓人十分憤怒。

  究其原因,目前國內對食品安全的懲治力度過輕,生產主體大多不當回事。反觀國外,動輒十萬元左右的罰款,敲響了食品安全警鐘,反推食品生產走向規范化。因而在面向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時,不少專家也表示,加快制定和實施食品標準和技術規程,推進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建立與完善,提高相應的懲治力度是必要的。

  與此同時,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一朝一夕動動嘴就能解決。盡管往后將有一批新的腌制池投入應用,但相對于發酵容器而言,畢竟規范化生產才是落實食品安全的關鍵;再加上更多標準、法律法規等落地還是需要時間,行業發展之路仍顯漫長。作為消費者,我們還是希望業內能夠真的給出誠意。